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2023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开幕,我们到底能为气候变化做什么?

发布时间: 2023-11-30

分享:

【字体:

11 月 15 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中美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但是,这一番声明发布的时间也恰好在2023年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7)即将开始之际。

气候变化这样一个国际科普的主流题材,在中国科普圈算不上一个特别热门的话题。然而,科普界和科普研究实际上可以为提升公众气候意识,调动公众积极投身气候友好行动贡献巨大的力量。

图片

图片来源:Pixabay

探究气候认知及肇因

科普学界和业界可以为气候变化传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系统审视公众是如何看待气候变化的,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这种态度。这个工作既要通过梳理国际上汗牛充栋的气候传播文献,也要检视国内学者有关中国公众气候认知特点的研究,还应该针对中国人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

审视国际上已有研究,可以说科学内容的复杂和不确定性让人难以适从,是影响公众认可人为原因导致气候变化的最直接肇因。

近十几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不断被政治化,西方的保守势力越来越倾向于反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结论或者质疑其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导致了公众的政治态度越来越决定其气候态度。

而在中国,公众爱国主义的量度越高,越会积极认可人为气候变化的发生并赞成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这些研究都很初步,但很显然,相对于那些指出中国公众高度认可气候变化的结论,它们说明中国气候传播的研究还大有可为。

我们的研究也发现,中国公众的个人气候风险感知及对应对气候变化的个人收益感知无法预测他们的气候态度,但他们的国家气候风险感知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国家收益感知却与他们的气候态度息息相关。然而,他们的国家气候风险感知和国家收益感知却无法预测他们自身践行环境友好行为。预测他们践行环境行为的最有力的指标,是他们的个人收益感知。

这些研究,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设计针对中国公众的气候说服策略,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它们让我们看到,中国公众中的大部分还是觉得气候变化与己无关,应对气候变化是国家的事情。这意味着依靠各种环保组织,包括官方环保机构,也很难真正调动起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动机,因为各种环保组织的教育对象,其实往往是已经具有一定环境意识、愿意投身到环境事业中的人群。这与针对大众、在全国能调动几百万科普工作者的国家科普体系有很大差距。

助力传播者传播气候

其实,科普学界和大部分科普作家缺乏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也与气候议题自身在公众中热度较低有关。很多科普或大众媒体反映气候变化议题是流量杀手,访问量不但低于热门新闻,也低于其它科普类文章。
但这样一个如此重要的议题为何公众关心不足呢?媒体自身恐怕难脱干系。

一方面,媒体或者把气候变化描述成遥远的域外事务,或者在国际谈判中为中国伸张立场,或者把它与国家的低碳发展议程完全脱离开(低碳报道中从来不提气候变化)。另一方面,在面临各种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更加频发的异常天气时,媒体却又忘记了提及气候变化。久而久之,读者确实会觉得气候议题与己无关。

当然,媒体报道科学议题时经典的难题——难以找到合适的科学家请教——也困扰着气候报道和气候科普报道。

**这些方面,科普体系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科协及地方科协系统管理着遍布科学界的科学社团体系,这样的体系可以是沟通媒体或科普报道与科学界之间的桥梁。隶属于中国科协的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和中国科技新闻学会,都可以在媒体和科普作者的能力建设上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培训记者和科普作者如何报道不确定性,如何营造戏剧性的同时保持报道内容的科学性,如何在报道中为读者赋能。

虽然上述很多问题在一般性科学报道中也存在,但科普界(包括科技新闻界)一直在想办法努力克服。完全可以把提升科学报道能力与提升气候变化报道能力整合到一起。

破解气候阴谋论

科普学界和业界可以为气候变化传播做的另一件事,是驳斥各种气候怀疑论和气候阴谋论,不仅仅要自己身先力行地反驳它们,也可以为更多人提供驳斥这些怀疑论与阴谋论提供素材与平台。

我们团队也一直在进行国内舆论环境中的气候怀疑论和气候阴谋论分析。我们的基本结论是,在中国的公共舆论场上确实少见气候怀疑论和气候阴谋论,但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听到过一些。

比较典型的气候怀疑论/阴谋论主要有两种。此前一直是西方恶行阴谋论,即气候变化是西方发展出来打压发展中国家或专门打压中国的阴谋,但这种说辞在中国做出双碳承诺后急剧减少。另一种怀疑论开始增加,即认为气候变化将导致西北降水量增加,沙漠变良田,因此无需应对气候变化。

前一种说法的荒谬现在已经不言自明,后一种说法则被气候学界批驳,气候学者们指出,数据显示西北地区的降雨量总体上并无增加,而个别河流水量增加实际上与西北地区的冰川加速融化相关,这不但不是福祉,相反还会给中华民族的长远生存带来威胁。

图片

冰川融化。图片来源:Pixabay

那么怎么真正破解这些阴谋论/怀疑论呢?

在我们看来,首先,相对于气候怀疑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更严重的问题还是公众对其的觉悟不高。相对于批驳阴谋论,更重要的是在各种极端气象事件的传播中,联系到气候变化这一大背景,让公众切身体会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和风险。由于气候怀疑论主要通过民间及社交媒体进行人际传播,而克服人际传播不实信息的最有效办法,还是减少这种传播的节点。只有让更多人认识到气候变化的威胁、造成气候变化的人类活动肇因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才能让更多人不去做这个传播节点。

其次,任何认为阴谋论/怀疑论可以产生有益后果从而可以助力它们或者至少不去干涉的做法必须被放弃

比如现在一种说辞“中国有那么大的新能源产能,如果没有气候变化,我们该如何消化它们?”也开始流行。但这种不问科学是非,只谈效果利益的功利主义思维必须被放弃。今天得出所谓有利的阴谋论结论的人们,明天就可能造出带来巨大危害的说法。

第三,则是上面说到的气候传播体系的建设。气候科学家们需要与记者、科普作家和其他传播者更紧密地协同工作,为传播者树立基于科学的信心,让他们面临困惑时能及时找到科学权威答疑解惑,也让任何气候怀疑论不会因为进入媒体或权威信源而获得合法性。

最后,破解气候阴谋论当然有赖于正确的知识,但单纯的知识往往只能直接作用于已经形成危害的错误说法,而且单纯知识的获取还受制于公众有限的注意力。更加重要也更具有根本性的解决方案是在我们的科普体系中,一定要强化分析能力和科学精神。有研究表明,分析能力越强,公众越不会相信各种类型的阴谋论。最近有一项很有意思的长时段研究,发现在中小学科学教育阶段对科学更感兴趣的人们,其成年后,就会有更高的认可气候变化的态度。

以气候为纽带建立协同科普体系

以上分析的大部分科普有助于提升公众气候意识,促进公众采纳气候行动的结论,其实对科普的常规工作同样有作用。而实际上,鉴于气候变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动员体系,大力投入气候科普,对我国科普体系自身的建设也大有好处。2021 年的中办国办两办意见中要求要在全社会建立科普协同体系,气候科普就可以成为建设这种体系的抓手。

通过开展气候科普,主流科普队伍也可以容纳更多的草根组织来共同致力于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和公众环境友好行为的培育。而各种草根组织也可以有更多发挥作用的平台,如遍布全国的数百家科技馆、数千家各种科普场馆。很多官方科技馆经常叹息力量和展品不足,而大量的环保志愿者和公益机构其实可以填补这样的空白。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克服很多体制障碍,不可能一撮而就。但正如建设国家科普体系、提升国家科普能力不可能朝日可就一样,我们同样值得以更大的耐心、智慧和创新,投身于气候传播的伟大使命中。

参考文献

[1]Pan, Y., Xie, Y., & Jia, H. (2022). Lower carbon, stronger nation: Exploring sociopolitical determinants for Chinese public’s climate attitud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9(24), 2124604.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9192124604

[2]Swami, V., Voracek, M., Stieger, S., Tran, U. S., & Furnham, A. (2014). Analytic thinking reduces belief in conspiracy theories. Cognition, 133(3), 572-585.

[3]Motta, M. (2018). The enduring effect of scientific interest on trust in climate scientists in the United States. Nature Climate Change, 8(6), 485-+. https://doi.org/10.1038/s41558-018-0126-9

策划制作

作者丨贾鹤鹏 潘野蘅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

责编丨徐来 一诺

                                                                                                                                                           摘自科普中国

抚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2020改版   ICP备案:赣ICP备20007197号-1   该网站支持 ipv6

电话/传真:0794-8223132      地址: 抚州市临川大道205号      邮箱: fzskxjsxh@126.com